查看原文
其他

时评 | 陨落的奥数天才是新时代的“伤仲永”吗?

王玉林 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 2019-04-30

北大胡师姐

北大新传院研究生

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

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

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


互联网时代的流量是极为珍贵的,信息太多,而用户的注意力又有限,所以,爆款文章不可多得。5月3日,《奥数天才坠落之后》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,这是一篇人物专访。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的北大学霸记者吴呈杰记录了另一位学霸,或者说已经“陨落”的学霸,在数学学术界销声匿迹的悲欢故事。北大,坠落,天才,这些关键词具备了完美的新闻要素,吸引着人们的转发。内行看门道,这场社交媒体的狂欢折射出了弥漫在中国社会的微妙情绪,也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。同一篇文章,有人怒怼说“三观不正”,也有人被作者带了节奏。所谓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才对得起自己正在学的传播学。



仲永是如何“陨落”的



吴呈杰笔下的付云皓是一个陨落的天才。33岁的付云皓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,教授数学分析,数学竞赛,数学思想等本科课程。他的履历很令人瞩目:IMO金牌得主,保送北京大学,备受北大数学系老师的青睐,新生报道第一天就因为背景出色指派为班长,这是典型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顺风顺风的日子没持续多久,他因为贪玩网络游戏挂科,重修没过后被迫肄业,“坠落”从此开始。这是整个故事的核心。



读罢此文,我不得不佩服吴呈杰的笔力,他把一个“伤仲永”的现代版故事以近乎诗意地方式呈现了出来,并且准备地把握住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绪痛点:天才嘛,总是和常人不同,恃才自傲最终会葬送前程。


对此,我不站在道德高地上评判,仅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来分析此事。


互联网时代的天才与精英



互联网时代,情绪是一点即燃的。人们对于天才和精英的态度更是微妙:大众既对天才们开了挂的人生羡慕不已,又喜闻乐见于天才们的孤僻和怪异。如果天才泯然众人,那更是饭后谈资的绝佳素材。北京大学毫无疑问是“精英、学霸、天才”的代名词。


2017年爆款文章《一个月就辞职: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》在各大社交媒体广泛传播,笔者认为,“北大”名号的加成是极为重要的,换作其他985高校,人们不会有这么高的转发热情。设想这样一个用户场景:媒体年年都会报道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,而且往往会配上某招聘会人山人海的图片,就业压力之大触目惊心。家长在朋友圈看到这篇文章后就会很自然地转发给即将毕业的孩子,然后说:你看看北大的毕业都找不到好工作,要不咱考个研?


这种微妙的情绪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。吴呈杰在这篇伤仲永的文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预设观念:付云皓作为保送到北京大学的学生就应该好好研究学术,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尽最大能力发光发热,而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,最终导致前途尽毁,沦落到在二本教书的境地。这个逻辑和《求职悲欢》这篇文章一脉相承,即:北大的理应取得学术上的成功,北大的理应取得就业上的成功,否则就是被惋惜甚至是被嘲讽的对象。


在当今中国,教育是社会阶层筛选的重要手段,这涉及到了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。而清华北大在群众眼里就是金饭碗的代名词。吴呈杰很懂新媒体和中国社会,抓住了这个可以引爆舆论的点。在社交媒体时代,话题就是点击率,话题就是变现的力量。如果这个话题涉及到利益(教育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),则更是一点就爆。


非虚构性写作与新闻专业主义



在被媒体广泛报道后,付云皓借助知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。在这篇声明中,他质疑了吴呈杰的新闻专业性,认为这篇文章过多地呈现了局外人的说辞,而忽视了被采访人本人对自己的剖析。他不觉得在二本教书育人有损于自己的人生价值,因此,这个仲永的形象是“别人口中的我”,不是“真实的我”。吴呈杰的这篇文章题材是“非虚构写作”,在真实新闻材料的基础上,又使用了文学性的写作手法,加入了作者自身的情绪和观点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,我们要学会分析言论背后扑朔迷离的真相。


武林外传中有一个情节,慕容子是《江湖月报》的特约撰稿人,她的口头禅是“我是一名自律的撰稿人”。她在采访佟湘玉时不断地断章取义的理解,对她的生活细节添油加醋,还美其名曰“血淋淋的真相”。而“我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我自己的理解方式”的原因就是“我最怕我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!”。


“没人看”是每一位新闻记者最害怕的事情,因此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新闻记者毕生追求的目标。吴呈杰是做调查性报道的,这篇南方人物的特刊想必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策划和打磨,在深思熟虑之后才确定的选题。因此,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价值取向在一开始就确定了,几乎不会因为采访而变动。无论“仲永”是不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,最终都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失意的陨落天才的形象。


传播游戏论:这锅谁来背



吴呈杰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很浓重的笔墨来渲染付云皓的辉煌过去:两枚极具含金量的IMO金牌,清华附中为他专设招生绿色通道,有过保送MIT直博的机会,在高手如云的北大数学系也是神级的存在。付云皓具备如此高的数学天赋,却因为“沉迷于”网络游戏而自废武功,令人扼腕。刘海龙在《范式流派》中探讨了传播游戏理论,介绍了斯蒂芬森的《传播的游戏论》一书。


斯蒂芬森专门研究了传播的游戏性质,认为游戏性传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,仅仅是寻开心,对参与者来说总是轻松愉快的,所以斯蒂芬森称游戏性传播为“”传播—愉快(communication-pleasure)”。刘海龙是我非常敬佩的学者,他一直反对将网络游戏妖魔化,警惕人们不要视网游为毒品。他调侃道,一些同学在论文中对人们过度使用电子媒介忧心忡忡,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批判,而据他观察,这些同学本身就是电子媒介的重度用户。


在吴呈杰的文章中,网络游戏直接导致了天才陨落的悲剧,是仲永泯然众人的罪魁祸首。笔者认为,且不说“天才陨落”这一命题是否成立,至少在付云皓这一当事人看来,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惬意而充实的。即使天才陨落,也不能让网络游戏全然背锅。


人非圣贤。任何人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,任何人也有犯错误的权利,笔者仔细考察了付云皓的人生经历。他的成长期收货了太多荣誉,也承担了在他的年龄段不应该承受的压力。他出生于清华大院,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。付云皓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数学神童,是学校里年纪最小的孩子。他在青少年时代参加过四十次大型比赛,得了二十多项大奖。与奥数相关的书籍叠起来比他本人还高。荣誉是给外人看的,而个中心酸滋味,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。


笔者推断,他的原生家庭对他期望过分,管教过严,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压抑他的性格。考试成绩是中国家庭所有孩子的头等大事,所谓“分分分,学生的命根”。保送至北大之后,付云皓缺乏外界环境的约束,而原生家庭又忽视了对他性格上的塑造,因此很难在大学这种环境下树立新的生活目标,网络游戏可能仅仅是宣泄自己的一个窗口而已。


年轻的时候,涉世未深,走过一段弯路就要被永久钉在耻辱柱上吗?笔者留意到付云皓在知乎上的回应有这么一句话“我在北大发生的事情,我自己占主要责任。年少轻狂。所以希望在看文章的你,特别是大学生,切记不要挂科,我挂科的事,每次都会被揪出来炒冷饭。”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,也许人们已经没有了对天才的惋惜之情,而仅仅是把他曾经的年少轻狂作为舆论的消费对象。这是很不厚道的。

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

有意思的是,笔者考察了作者吴呈杰的人生经历,他同样来头不小。他是2014年的江苏高考理科状元,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。他虽然就读于中国最顶级的商学院,却追随自己的初心选择了新闻业,现就职于《人物》杂志社。在去年,他获得了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冠军,因为这项奖,他斩获了一枚年薪40万的offer。笔者因此颇有感触。


吴呈杰洞悉了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,也很明白现在的读者想要读到的是什么。在这篇人物专访中,他抓住了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教育话题,呈现了一个被网络游戏葬送前程,最终沦落到在二本教书这等境地的仲永形象。


而当事人却说在高校教授数学竞赛很充实,也很有意义,培养了很多“靠谱的老师”,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。站在吴呈杰自身的立场上,当他的商学院同窗都在最顶级的投资银行、咨询公司、科技公司实习时,他是否又对自己选择去新闻界而后悔呢?吴呈杰最终拿到了40万年薪的offer,即使在光华,这也是一个极为不错的待遇。而付云皓也在一个普通高校培养着数以百计的数学老师,为数学奥赛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他们两个的选择,在外界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。但是,却又是自己追随初心的选择,岂容他人置喙?


人们在伤仲永,仲永却说自己现在过得很开心。笔者认为,那就让我们闭嘴吧,毕竟,开心就好。


大家有任何问题,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,胡师姐为你解答。



推荐阅读:

1.18北师大新传专硕考研真题解析 | 新技术条件下,麦克卢汉地球村等观点的意义和局限是什么?

2.新传必考理论精讲 | 能指与所指

3.新传必考热点知识精讲 | 推荐算法

4.我的英语怎么救?胡师姐、力哥强强联合助你考研无死角

5.校园巡讲 | 胡师姐受沪江之邀:新传考研山大行


以梦为马,陪你一路成长

不失初心,不忘初衷

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

微信号 : Miss_MJC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